转字知乎:林为佩
多少人根本没有读过《史记》和《汉书》,没有读过那一段历史的其他相关人物故事,不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和文化,一方面认为“司马迁史记很多都是自己想象发挥的,不能信”,另一方面又从史记的字里行间去抠所谓的“历史真相”;一方面觉得“司马迁可能也没发现有什么不对”,另一方面坚称“司马迁这样写是有一定隐喻的”;一方面觉得“司马迁对这些人并不太熟悉”,另一方面又自信自己跨越两千年的脑洞就是真实的历史……大抵历史阴谋论者,都是如此分裂吧。
先说关于霍去病的生平记载。关于霍去病,基本上我们可查的历史记载,都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的《卫将军骠骑列传》(汉书是抄史记的,就不多说了)。你信也好,不信也罢,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然后,再说司马迁。如果有人设的话,司马迁大概就是比较轴的耿直人设了。他属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型的,写史记的时候也没受到什么干预(当然,写完之后因为各种原因被封禁或有缺失是另一回事)。他敢为项羽立本纪,敢给陈涉立世家,老刘家的黑历史他从刘邦开始,早就挖得底朝天了。连皇帝他都不忌惮,他还需要替谁隐瞒什么吗?所以,司马迁如果没有写的东西,只能说明,要么没发生,要么司马迁不知道。如果司马迁都不知道的,那么两千年后的我们根据不知道这些隐秘事情的司马迁的记载就能知道?
然后,再说政治斗争。很多人阴谋论的时候,都会往政治斗争这个领域靠,说司马迁只记载事实,不记载政治斗争。这么说的人,应该都没有读过史记。司马迁绝对是写政治斗争的一把好手。汉朝时候的政治斗争是什么样的,可以参照《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婴和田蚡,这才叫外戚权贵,这才叫权臣斗争。而且他们跟武帝的关系都非常近,司马迁替谁隐瞒了吗?他们跟汉武帝两朝太后之间夹杂着亲情的权力制约、他们之间的阴谋阳谋互相倾轧、中间掺杂的儒道学说之争,司马迁写的比故事会还精彩。如果卫青霍去病真的有什么大新闻,估计司马迁比我们更感兴趣,更想挖。
那个时候没有官方史书一说,前四史都是私家史,记载也全都是一家之言,根本没有“官方记载”一说。有人说,霍去病的死朝廷没有给一个官方说法,所以很可疑。废话,所有人的死朝廷都没有官方说法的,那时候就压根没有“官方说法”这个说法。
至于为什么霍去病的死被草草带过,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的正常死亡。老死、病死都是正常死亡。如果像项羽一样死得悲壮,像韩信一样死得令人叹惋,像戚夫人一样死得凄凉残忍,或者说被赐死、毒死、因为得不到重用抑郁而死,那么司马迁不会吝惜多写一段。就好像史记一般没有写王侯将相的婚娶情况,那就说明大家都是正常结婚生子。像陈平老婆这种克死五个老公的、卫青这种娶了自己旧主的,那司马迁一定要浓墨重彩加一笔。
现代医学的进步,让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就是年轻人不明不白死亡就是非正常死亡。然而在古代,甚至民国以前,即使大户人家,死一个年轻人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别忘了民国时期中国人均年龄还不到四十。古人只是技术不发达,并不比我们今人傻。在古代,阴谋远比疾病好查。很少有查不出端倪的阴谋,即使追查不到具体的人,至少能留下一个“某”、“或”、“有”的记载。至于霍去病,作为一个军人,伤病绝对是难免的,在一个感冒都可能死人的古代,打仗如果有了伤病,死了算正常,不死才叫不正常。从霍去病的名字也可以稍作猜想和联想,一般取“去病”这种名字的,很可能是从小身体就不太好,家人希望他能够健康长大。常年军旅生涯只可能加剧人体力的消耗,更容易沾染上疾病,所以,虽然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但并不是有悖常理的事情。
然后,再说很多阴谋论中的“卫氏集团”。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创举,这是一个伟大脑洞的发明,这是一个让司马迁都沉默、让卫青都流泪、让汉武帝都拜服的惊人想象。终武帝一朝,从来没有存在过一个叫做“卫氏集团”的政治团体。
汉武帝何许人也,多疑,寡恩,残暴,专制。武帝一朝,几十年间换了N届丞相,而且大多下场都不太好。刘彻幼年并不受景帝重视,是他娘联合他岳母搞掉了他哥哥才把他扶上位的。他一上位,头上就压着两座大山,他娘和他奶奶都是自带外戚后援团的,他岳母是他奶奶非常疼爱的女儿,富可敌国(窦太后死后把自己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馆陶公主),他熬死了奶奶熬亲娘,熬死了亲娘还要对付亲娘和奶奶留下来的一堆亲戚。除了自家一堆难缠的亲戚,别忘了武帝登基的时候,离大汉开国也就五六十年时间,离汉文帝被扶持登基也就三四十年时间。一堆拥立有功的红一代二代三代也都还有残存势力,各分封诸侯王也都还不安分。为什么汉武帝早年一定要把出身低贱的卫子夫扶上位,对寒门士人不拘一格重用,他用意其实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对抗这些皇亲国戚、累世公侯,告诉这些吃亲戚和祖宗老本的人别太嚣张。卫青霍去病能够得到重用,除了他们非凡的军事才能,还有就是他们出身低微没有背景,只能忠于皇帝而不必考虑其他利益集团。
在这种中央集权一步步加强的武帝朝,在一个多疑少恩的天子面前,在一个受了两代外戚这么多年气的君主面前,一个全靠武帝一手从奴隶提拔上来的卫青,他敢养“卫氏集团”?他养的是蛊吧?是嫌自己活得长?是嫌自己官太大?
史记最后专门记载:
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
说的非常明确了,卫青霍去病不养门客的。为什么不养?因为卫青还记得田蚡窦婴怎么死的!凭借自己惊人的历史阴谋论想象出来一个所谓的“卫氏集团”,是看不起卫青还是看不起汉武帝?
再说平阳公主。其实,平阳公主和汉武帝的关系并没有后世想象的那么姐弟情融。除了亲情,他们之间更多的还是君臣尊卑。汉武帝看上卫子夫,要从平阳公主那里带走的时候,平阳公主对卫子夫说的什么?苟富贵,无相忘。(额,差不多的意思)。如果真的和汉武帝感情十分亲,一母同胞的姐姐需要靠拉皮条讨好弟弟?需要对一个刚上皇帝的车、前途未知的歌女嘱咐“你发达了记住带带我”?别忘了汉武帝不仅忌惮外戚,还忌惮姑姑。在窦太后还活着的时候,估计馆陶公主没少以恩主的身份给他和他娘脸色。所以即使贵为公主,平阳公主也只能靠着拉皮条来维持自己的恩宠,培养出来一个皇后还没有安全感,还怕卫子夫年老色衰,李夫人也是从她府里出去的。平阳公主最后嫁给卫青,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后半生找个靠山。所以,那些意淫平阳公主是卫家最大靠山、深受皇帝恩宠、甚至敢毒杀霍去病的,脑洞太大需要补补。霍去病死后,汉武帝为他极尽哀荣,让兵甲从长安一直到茂陵列队相送,他的墓以祁连为形,规模浩大。如果真的是谁毒杀的,即使是平阳公主,估计汉武帝也绝不轻饶,更不会替她掩饰。
再说卫青霍去病。史记他二人是一个列传,因为在同朝为官的司马迁眼里,他俩就是一回事,一家甥舅。既然不存在所谓的“卫氏集团”,那就更不存在什么卫霍斗争了。李敢是霍去病的部下,因为李敢伤了卫青,霍去病就在狩猎时射杀李敢。汉武帝时期,还是非常尊法的。汉武帝的妹妹林虑公主死前把自己儿子托付给武帝,把自家财产金千斤、钱千万都给了武帝,恳请武帝如果自己儿子今后犯了罪能饶他一命,汉武帝答应了。但即使如此,后来她儿子犯了罪,武帝还是哭着把他给杀了,说即使兄妹情深但也不能违背法令,否则无颜见先祖,妹妹对不起了(典型的收了钱不办事啊)。在这种法令十分严格的时期,霍去病杀李敢,是抱着把自己的命豁出去的态度的。即使武帝十分偏爱霍去病,也不能说“他就杀人了怎么了”,也要编一个李敢被鹿角撞死的借口。
武帝拿着一个敢为舅舅不要命的人来压他舅舅?是武帝傻吗?所有人都很清楚,卫青霍去病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阴谋汉武帝害死霍去病以及霍去病儿子的,就更可笑了。
很多人可能都远远低估了武帝对战胜匈奴的强烈渴望。卫青奇袭龙城带来河朔大捷,武帝除了对卫青一封再封,他直接改元元朔,来纪念这次史无前例的大捷。后来汉朝决定对匈奴实施大规模反攻之前,汉武帝改元元狩(虽然一个原因是因为打猎捕捉到一只奇兽,但更狩在古代有征伐的意思,更多的应该是为之后的反攻蓄势)。卫青霍去病死后,武帝强行扶李广利上也要打匈奴,在这种情况下,武帝因为害怕霍去病权势太大谋杀他?还不敢声张,朝廷上下谁都不知道?武帝想杀一个人,真的不需要太多理由。有赫赫功劳的人被他一言不合杀全家的又不是没有。如果他要杀霍去病,李敢一事在法度严明的武帝时期,足以让霍去病名正言顺的被贬甚至入狱。霍去病死后,武帝对他的儿子非常器重,“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也就是说,武帝非常喜欢,但这种喜欢并不是单纯的感情上的喜欢,更多的是武帝想等他长大后让他带兵打仗。霍去病17岁就带兵孤军深入斩获无数,他当然希望霍去病的儿子能像父亲一样少年有为,更多的是一种期许。他封禅泰山带着霍嬗去的,登泰山顶只带了霍嬗一人,这是何等恩宠。然后回来霍嬗病死了,有人就阴谋论说,谁都不知道武帝在山上对这个孩子做了什么,他怎么下来就死了……
大哥,脑洞也要符合基本法啊!封禅是什么活动啊,策划了无数年的、秦始皇之后的第一次封禅啊!封,祭天;禅,祭地。武帝是猪油蒙了心了,策划数年、耗费无数的封禅大礼,就为了在老天爷眼皮底下给一个孩子下毒?还不是当场毒发死亡,而是回去之后很久才死?还对外保密不让别人知道?然后还假惺惺做诗悼念这个孩子,说想他想得都哭了,天路遥远见不到他?这种逆天的脑洞,谁能想出来,这特么是个人才。谁能相信,也是大大的人才。汉武帝这种杀人全家都不需要理由的人,会为了一个孩子费这样的周折?
史记记载,宁乘曾向卫青提议,说卫青获宠都是因为卫子夫,现在王夫人获宠,但亲戚不显贵,你应该去讨好一下王夫人家人。然后老实巴交的卫青就照做了……武帝一看卫青给王夫人双亲送了五百金祝寿,以他对卫青的了解,卫青没有这种善于钻营的头脑,肯定是别人教他的。卫青就很老实地说了是宁乘教的。这个位极人臣依旧老实巴交、时时刻刻小心谨慎的人,连汉武帝都不信他自己想得出讨好宠妃父母这种主意的人,意淫他建立了一个非常有势力的卫氏集团?还阴谋害死霍去病,手段厉害连司马迁都不知道?醒醒吧……最后武帝封赏了宁乘,在我看来,这无非是一种提醒。武帝想告诉宁乘以及其他人,他对卫青说的一些有关朝廷权斗的花花肠子,武帝都知道。其他人最好也有自知之明,如果教唆大将军做什么事情,武帝也会查到他们头上的。换做是你,忽然有一天武帝封你做东海都尉,原因是你对大将军进言让他给皇帝宠嫔的父母送礼。你会如何?要是我,我肯定是谢主隆恩,赶紧卷着铺盖去东海,这辈子都不敢乱说话了。
我非常喜欢卫青霍去病的故事。卫青奇袭龙城,远击漠北,以一己之力逆转汉匈攻守局势。霍去病天纵英才,少年冠军,饮马瀚海,封狼居胥,一闪即逝的人生如一颗璀璨的流星,也像一把划破长空的利剑。卫霍二人的不世功勋,成为千百年来无数将领毕生追求的梦想,使无数文人缅怀,也使多少“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将军畅想。
我惋惜霍去病的早逝,也希望历史能对他二十三年的人生有更详尽的记载,希望能够了解他更多的生平故事,而不是史书中寥寥几笔战功和封赏。但我痛恨阴谋论,所有不负责任、不切实际的阴谋论,都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对今人的误导。霍去病的早逝,是武帝的遗憾,是大汉的遗憾,也是我们华夏民族的遗憾。希望一切阴谋论持有者,能够正视历史,尊重历史,尊重我们伟大民族的民族英雄,尊重那个如流星划过历史长空的少年将军。
这件事,也是我对桐华深恶痛绝的一件事。作为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和历史发明者,她坚信自己创作的就是司马迁不敢写的历史,坚信历史都是政治家的阴谋诡计,坚信史书都是不客观不可信的。很多人关于卫青霍去病的阴谋论也都来源于她不负责任的误导和脑洞。《大漠谣》我从头到尾看过,对于这种普天之下好男子皆是女主后宫的意淫小说,我本来是一笑了之的态度。可是后来惊讶的发现,很多人真的会相信她的历史阴谋论观,很多人连史记原文都没有读过,却信誓旦旦史记一定是错的、一定是司马迁对真实事件歪曲后写下的。我知道,这不能全都归罪于桐华,但她不负责任的言论真的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比如说这个问题。希望大家都能从正确的途径了解正确的历史,树立科学谨慎的历史观,对我们华夏民族的英雄人物多一分尊重。